7月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的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順利舉行。
【資料圖】
中關村云計算產業聯盟暨中國云產業聯盟(以下簡稱“云聯盟”)舉辦“云融技術創新引領論壇”,在該論壇上云聯盟聯合漢能投資共同發布了《2023年中國云生態藍皮書》。
七大新趨勢詳解云生態行業新變化
在數字經濟中,云作為一項基礎設施,成為搭建數字經濟體的金字塔底座。在數字化大趨勢下,云計算將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產業加入數字化的大軍, “云”從過去簡單的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和存儲資源,發展成了目前以數據為起點,如何與產業有機結合的問題。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 GDP 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 39.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云生態作為數字經濟的基座平臺,串聯承載產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數字經濟業態。
隨著國內云計算技術生態發展的不斷成熟,企業上云步伐不斷加快。與去年相比,2023年云生態產業宏觀層面的趨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較明顯的就是由過往的9大趨勢變成了目前的7大趨勢,具體來說:
趨勢一:“數字中國”頂級規劃出臺,政策、技術和市場共同驅動下的數字化成為必選項,數字科技和云生態支撐千行百業。與去年相比,國家對數字經濟的重視程度再次提高,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根據2023年《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的布局:到2035年,我國數字化發展水平將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將取得重大成就。與去年相比,宏觀層面的政策導向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更為清晰的方向。
趨勢二:國資云提速發展,互聯網云大廠調整業務戰略,產品降價、沖擊盈利并存。進入2022年,各大廠商由此前的“采用不同業務、生態、資本布局”到當下步調一致地調整組織架構來刺激業務發展,且隨著互聯網行業客戶增長放緩,各大廠商將目標轉移到了業務金額和續訂金額高、付費能力強、復購意愿大的政企客戶身上,并開始向傳統行業拓展。
趨勢三:云服務向算力服務演進,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我們總結的趨勢是基于邊緣計算的分布式云成為新一代計算架構催生了分布式云架構,進而為計算芯片、異構計算、算力網關盒子等提供了投資機會,而今年得益于AI的再次火爆,去年的趨勢預判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云服務作為通用算力己成為賦能企業業務單元轉型的關鍵。隨著企業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和數字應用日益多樣,用戶對算力種類數量、有效感知、高效利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服務也逐漸向算力服務演進。算力已成為全社會數智化轉型的基石,將直接影響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直接決定社會智能的發展高度。
趨勢四:AIGC為云計算行業帶來新的奇點,這是一個完全由新技術創新帶來的行業新趨勢和新機遇。去年,AI是藍皮書關注的眾多賽道之一,今年因ChatGPT的火爆,以AIGC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需要依靠強大的AI模型和海量數據。其中,算力作為重要支撐之一,是影響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核心因素,云計算產業將最先獲益于AIGC的發展。尤其是在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基于AIGC技術的合成數據(synthetic data)迎來重大發展,合成數據將牽引人工智能的未來。
趨勢五:云原生關鍵技術持續演進,混合多云使用場景下云成本優化也愈加重要。與去年的趨勢二——“云原生技術成熟實現上下層技術解耦,云廠商IaaS產品差距縮小,企業跨云部署應用服務門檻降低,混合多云部署策略成為企業主流選擇”相比,今年云原生關鍵技術繼續深化,混合多云場景在深化發展的同時,成本問題開始顯露出來。
趨勢六:通用軟件和SAAS下創新型企業的兼并購和出海態勢加劇。這個趨勢與去年的趨勢八、九保持一致,出海與并購依然是云生態產業未來發展的顯性趨勢之一。
趨勢七:制造業、金融業等引領傳統行業數智化轉型,國產替代為科技企業持續釋放紅利。這個變化在去年已經存在,只是今年成為主流趨勢之一。
隨著國家政策對數字化的紛紛加碼,企業上云進程在逐步加快,尤其是像傳統的制造業,其在生產經營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促使制造企業加快數字化進程。而國產替代在黨政、金融、電信、電力領域已經得到驗證后,也將迅速在其他行業鋪開。
總得來說,云生態產業的宏觀趨勢有一部分延續了去年的勢頭,但有一部分因受到國家政策、海內外科技發展趨勢以及云生態行業發展現狀的推動,總體趨勢與去年有一定差別。
十八個趨勢詳解四大板塊
與去年一樣,2023年藍皮書結合國內云計算產業現狀和特性,對基礎設施(云服務IaaS、數據中心、服務器和存儲、基礎硬件、基礎軟件、安全)、平臺層關鍵技術(AI、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通用軟件和SaaS(前臺職能、后臺職能)以及垂直行業應用(金融數字化、工業數字化、雙碳數字化、數字孿生/元宇宙、醫療科技、汽車數字化、基建數字化)四板塊對云生態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地觀察、概括及預測。
就基礎設施板和平臺關鍵層技術板塊來說,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觀察比去年更加地深入與細致。去年的大趨勢是:云廠商集中度提升,細分玩家產品化、精細化和生態化發展,而今年則更多地聚焦在新技術的變革給行業帶來的發展機會和增長方向,具體來說則是:
趨勢一:技術已日趨成熟的IAAS云大廠競爭格局仍在持續演進,國資大廠異軍突起;
趨勢二:AIGC的技術突破正在帶動整個基礎設施板塊和平臺層關鍵技術板塊發生全鏈條擴容和變革;
趨勢三:在數字經濟、AI算力需求、東數西算等的帶動,及節能要求和合規門檻提升等的制約下,數據中心行業仍將保持增長,并在制冷、儲能等多個方向尋求技術突破;
趨勢四:算力需求高速增長、信創產業支持、西方國家限制等多重因素導致 AI相關芯片的發展備受關注;
趨勢五:三大基礎軟件即操作系統、中間件和數據庫正在加速國產替代,智能化也為國產移動操作系統、車載操作系統等帶來增長空間;
趨勢六:安全始終是數字科技和云生態發展的保障基石,數據安全治理、智能化攻防對抗安全等將更加重要,越來越多非網絡安全公司正在購買安全公司。
就平臺層的關鍵技術來說, “生成式AI” 被Gartner列為2022年頂級戰略技術之一,2022年也成為“生成式AI元年”。據彭博智庫(Bloomberg Intelligence)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生成式AI將引領全球AI市場進入十年期的快速增長潮,到2032年,生成式AI市場的規模將從2022年的400億美元增長到1.3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2%。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AI市場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IDC預計,2023年中國AI市場支出將增至147.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規模的1/10,預計到2026年中國AI市場將實現264.4億美元市場規模,2021-2026五年復合增長率(CAGR)將超20%。
面對如此快速增長的市場,眾多廠商都紛紛加入生成式AI賽道,開始探索商業化賽道。生成式AI的技術應用也從圖像、代碼、文本向視頻、3D模型等垂直應用發展,在我國視頻、3D成熟應用有望加速到來。此外,隨著從“黑盒”化到“白盒”化,人機協同將得到加強。與此同時,伴隨著各國對數據安全、規范標準越來越也嚴格的要求,本土化大模型將迎來發展機會。
在垂直行業中,除了金融、工業、醫療、自動駕駛和機器人賽道外,除了新增了雙碳、數字孿生/元宇宙和基建數字化外,2023年藍皮書在垂直行業的趨勢的觀察中,也發現了各個賽道的顯著變化:
在金融科技賽道中,今年的顯著變化是:得益于人工智能的發展,AI技術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滲透更加明顯,全面賦能風控、營銷和投研等場景,金融數字化趨勢是已成定局。
其次,在工業數字化賽道:去年提及的數字化成為成熟工業的下一個競爭點已成事實,未來并購整合成為長期趨勢,行業發展由工具屬性向平臺屬性拓展,大平臺、小應用成為主要趨勢。
第三,作為今年新增的雙碳數字化賽道——儲能、虛擬電廠等新興數字化技術正在賦能電力、工業等碳排放主要行業多種場景,助力“雙碳”目標達成。
第四,數字孿生賽道隨著城市日常管理優化、智慧城市建設以及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得到了大力發展,未來數字孿生技術與元宇宙、仿真技術和XR技術將深度融合應用。
第五,在醫療科技賽道,云計算、大數據以及AI的技術依舊會對行業產生深刻影響,這些技術對行業的降本增效依然具有長期促進作用。
最后,就汽車數字化而言,汽車的機械屬性變弱,正更多在數字科技驅動下追求綠色化和智能化,與去年藍皮書的觀察一致的是:車路云協同依舊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