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孕期合理營養(yǎng)有益于胎兒的正常發(fā)育和母嬰健康。孕婦的營養(yǎng)需求有哪些?孕期飲食應該如何管理?黑龍江省醫(yī)院院長、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婦科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吳效科表示,婦女妊娠以后,每日攝取的食物除了維持自身機體代謝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外,還要為體內胎兒生長發(fā)育提供能量。營養(yǎng)作為最重要的環(huán)境因素,對母親與子代的近期和遠期健康都影響深遠。孕期營養(yǎng)不良不僅與流產、早產、難產、死胎、畸形胎兒、低出生體重、巨大胎兒、妊娠期貧血、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產后出血等一系列疾病息息相關,也會對子代出生后的成長和代謝埋下巨大隱患。因此,孕婦合理攝入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由多樣化食物組成的營養(yǎng)均衡膳食,對改善母兒結局十分重要。
吳效科介紹,對于孕婦來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微量元素、膳食纖維缺一不可。妊娠早期不需要額外增加“動能”,妊娠4個月后至分娩,在原基礎上每日增加能量200千卡,孕婦每日應攝入主食200—450克。孕期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增多,妊娠早期不需要額外補充蛋白質,孕中晚期胎兒生長加速,妊娠中期開始增加蛋白質15克/天。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宜占總熱量的50%—60%。孕中晚期,每日增加大約35克的主糧類即可。脂肪占總能量的25%—30%,過多食用易造成妊娠并發(fā)癥。但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已經證實對胎兒大腦和視網膜發(fā)育有幫助,吳效科建議可適當多吃些深海魚水產品及核桃之類的食物。
另外,吳效科還提醒,維生素是調節(jié)身體代謝和維持多種生理功能所必需,也是胎兒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素,尤其在胚胎發(fā)育早期,供給不足或過量都可能加大胎兒畸形的風險。無機鹽中的鈣、鎂及微量元素如鐵、鋅、碘等,均是胎兒生長發(fā)育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物質,一旦缺乏容易造成胎兒的發(fā)育不良、胎兒畸形及孕婦的生理性貧血。膳食纖維不被人體吸收,但可降低糖、脂肪的吸收并減緩血糖的升高,所以妊娠期應多吃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低糖水果和粗糧類。
吳效科建議,不同妊娠期對飲食管理和安排要有所側重。妊娠早期,膳食要清淡、適口。易于消化的食物有利于降低妊娠反應,包括各種新鮮果蔬、大豆制品、魚、禽、蛋及谷類制品。少食多餐,進食的餐次、數量、種類及時間應根據孕婦的食欲和孕吐反應的輕重及時調整。保證攝取足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妊娠早期應保證每日至少攝入130克碳水化合物,首選易消化的糧谷類食品,如200克左右的全麥粉或180克大米。多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及豆類,并建議每日額外補充葉酸400—800毫克。
在妊娠中晚期,首先要適當增加魚、禽、蛋、瘦肉等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妊娠中期每日增加50克,孕晚期再增加75克左右。魚類尤其是深海魚中,含有較多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對胎兒大腦和視網膜發(fā)育有益處,每周最好食用2—3次深海魚。適當增加奶類的攝入,奶類不僅富含蛋白質,也是鈣的良好來源。從妊娠中期開始,每日應至少攝入250—500克奶制品,并補充600毫克的鈣。適當增加碘的攝入,孕期碘的推薦攝入量230微克/天,孕婦除堅持選用加碘鹽外,每周還應攝入1—2次含碘豐富的海產品如海帶、紫菜等。常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孕婦是缺鐵性貧血的高發(fā)人群,應考慮胎兒鐵儲備的需要,孕中期即開始增加鐵的攝入,每日增加20—50克紅肉,每周吃1—2次動物內臟或血液,有臨床指征時可額外補充鐵劑。此外,應禁煙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衣曉峰 魏士焱 高偉)
《中國食品報》(2023年07月05日03版)
(責編:韓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