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添加★標不再錯過推送
(相關資料圖)
每天8點 12點 20點不見不散~
作者:持墨
來源:網易上流(ID:heyupflow)
作為門外漢,我過去片面地認為,醫學專業的同學們上課是這樣的——
抱著磚頭一樣厚重的專業課本遨游在知識的深海里,苦大仇深地記著拗口又繁復的專業術語。
但只要看過從醫學倫理課流出的PPT課件,就明白醫學生上課也可以“知識與狗血齊飛,嚴謹和腦洞并存”。
醫學生們對醫療劇里“保大還是保小or大夫我們保子宮”的嗤之以鼻,不僅僅源于劇情罔顧醫療基本常識,更是出于對編劇能力的一種質疑——就這?
來看課件——
父親希望給已成年的兒子捐腎,但醫生在捐獻前的匹配檢測中發現,該父子沒有血緣關系,此時醫生該如何與父親溝通?
還沒畢業的醫學生們,就在這樣的大型吃瓜現場里,用清澈又愚蠢的眼神面對來自社會的毒打。
這節課很絕,瓜大到吃不下
作為學霸集散地,醫學院的課表里有一門課,讓學霸們陷入糾結——沒想到有一天,在課堂上被考驗的不僅僅是智商,還有情商。
學霸們過去沒有在課堂上看的小說,醫學倫理課直接光明正大給補上。
什么drama的、令人為難的、左右無法兼顧的情節,課堂上一頁PPT就可以統統cover。
此處提醒大家從大腦中調動出中學生物課講過的血型遺傳知識,然后看向這個案例:
17歲患兒急需肝移植,父親堅持活體供肝,患兒O型血,母親A型血,父親AB型血。請模擬臨床醫患溝通。
好的,或許你大腦里的血型遺傳對照表已經模糊了,已知A型血和AB型血的父母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生下O型血的孩子,那么在養育了17年的孩子急需肝臟移植的焦灼中,一個家庭的和睦卻可能在這個人倫秘密的爆發下變得岌岌可危。
△小紅書@醫路由你
要知道,當代大學生面對自己的戀愛問題都還有些力不從心,在課堂上卻要面對這種“大人”的問題。
因為醫生無論以明示還是暗示的方式告訴孩子的父親,“孩子不是您親生兒子,不能提供活體肝”,這種行為都屬于侵犯他妻子和患兒的隱私權。
如果說男男女女的那些事兒,孩子們處理起來十分困難,那么來自親情的會心一擊也不會讓醫學生好過。
無情的老師接著放出了另一頁PPT:
腎炎女孩繼發腎衰竭住院三年,等候腎移植。經父母商討同意家人捐贈,檢查后女孩母親、弟弟都不滿足條件,符合捐贈條件的父親卻改變了主意,不僅不想捐贈腎臟,還害怕家人指責他冷漠無情,讓醫生撒謊他配型不符合。
△小紅書@CIAO
醫學生:這題太難,我不會啊。
愛情多狗血,人性多復雜,醫學生只要上一堂醫學倫理課就可以知道。
而上了課之后的醫學生,在看電視劇時不僅開始對各種醫療bug進行無意識甄別,就連看完以后都會進入課后思考環節。
《實習醫生格蕾》里就有不少引人思考的醫學倫理案例。
例如某一集中,某教派信徒在治療時因為宗教原因拒絕輸血,即便只有輸血才能救命。
資歷淺的醫生不解,資歷深的醫生只能無奈告知:必須尊重病人的信仰自由。
還有一集故事的展開也圍繞著信仰與人類權利的碰撞。
青春期女孩因割禮被送入急診室,醫生們與女孩守舊、愚昧的父母間的溝通,成為一場關于“女性是否有享受性的權利與自由”的辯論。
△《實習醫生格蕾》
還有雙子宮孕婦,兩個子宮、胎兒父親不同的奇葩情況,引發主角團全員吃瓜。
醫學生們看劇時,腦子已經同步嗡嗡轉動了:他們的決定遵循了醫學倫理基礎原則(即尊重、不傷害、有利、公正)中的哪一個?
想體驗醫學生的燒腦嗎?這里貢獻一個不算簡單的案例供大家思考:
意外喪失生育能力的兒子,想要移植父親的睪丸,請問其中涉及哪些倫理問題?
表演,醫學生的第二專業
雖然醫學倫理談及的是生死,是醫生與病人間關于價值的抉擇,課題本質雖嚴肅,但醫學倫理課上的氛圍卻可以生動活潑。
放PPT時大家還只是在吃瓜,隨著教學形式的豐富,學霸們還要放下課本和筆,直接現場表演“瓜是怎么來的”。
醫患溝通情景劇、臨床診療情景劇、臨終護理情景劇……試問還有什么比角色扮演更能讓學生們快速接觸到臨床實際問題呢?
有位網友發出了他們上課的視頻,只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同學在課上無痛當媽,喜提好大兒,但沒想到好大兒高空墜落搶救無效。
展示課堂重點的環節就在于:扮演急診科醫生的同學,需要將搶救結果告知喪子的“媽媽”。
沒想到女同學入戲太深,不僅情緒飽滿,還臨場加戲,其他同學不僅沒接住臨時發揮的臺詞,還被女同學以假亂真的悲痛震懾到手足無措。
△小紅書@莊楷雨
臺上:“媽媽”在痛哭,大夫都蒙了,“爸爸”繃不住五官亂飛了。
臺下:同學們笑聲一片,手機鏡頭和笑聲直接同頻共振。
彈幕:被孩子媽媽的悲痛感染,正準備哭呢,結果看到孩子父親似笑非笑,演得就像買了巨額保險,扣分。
路人抬頭看視頻,低頭翻評論,好奇表示:你們到底是表演系出演醫療題材小品,還是醫學生輔修了表演雙學位?
從此以后,那位女同學就有了別稱:臨床醫學專業那個演技吊打流量的女同學。
臨床專業的同學們,在課堂上還會模擬問診或救治環節。
此時大家發現,有的同學扮演病人逼真到讓人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得過這個病?
只見教室里好好的一個少年,突然眼球上翻、肢體僵硬、渾身抽搐……
如果不說,誰都會以為這是癲癇發病現場,而不是醫學生在上的一堂模擬課。
△微博@前方高能
但如此給力的“工具人”可遇不可求。
醫學生們為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很多時候使用的SP(標準化病人)可能是假人模型,他們甚至還希望模型廠家做的假人顏值在線。
△小紅書@李瓜蛋學醫日記
SP也可能是自己的男/女朋友,他們在扮演病人的過程中,被迫熟悉了一系列醫學名詞、看診流程以及患病癥狀,等等。
任誰看了不得說一句,這真的不是陪讀嗎?
但更多時候,在月黑風高的深夜,100%配合扮演病人的——是醫學生的毛絨玩具。
△小紅書@醫學生41.
最難得的,則是社會招募SP時,請來了醫大附屬醫院里的老病人——
他們對疾病的描述和演示非常逼真,在看到同學們手忙腳亂的時候,還可能一不小心流露出“年輕人以后真正上班了可怎么辦哦,還是得向老師好好學學”的擔憂。
△小紅書@ .學術廢物
要了解病史、判斷病因,還要注意醫患溝通,甚至還要了解病人家境、醫保情況,注意溝通中的人文關懷。
醫學生的SP問診提綱,不是提綱,是醫學生cos未來成為正式大夫的表演劇本。
無論是醫學倫理課上的醫患溝通情景劇,還是模擬看診的各種表演型操作,都在說明醫學不僅僅是醫療的技術,更是一門集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
△小紅書@溫禾禾禾
醫學是冰冷理智的,也是溫暖治愈的,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醫生不僅僅要付出技術,也需要提供高質量的人文關懷。
在醫學倫理課上吃的那些瓜,一頁PPT寥寥數語概括的故事,或許就是一段真實存在的糾纏了數十年的恩怨情仇。
而講臺上的老師最終也會讓年輕的醫學生們明白:醫患之間,要像敬畏生命一樣敬畏對方。
內容已獲網易上流獨家授權。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更多原創文章。
▽ 點擊閱讀熱門文章▽